查看原文
其他

矢志创新,合肥“十四五”这样做

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破浪行。翻开浩瀚的历史画卷,时光给“十三五”时期的合肥科技创新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构建,我国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诸多“合肥造”护航“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伴随嫦娥五号“揽月归来”;“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屡献奇招,助力全球战“疫”……一项项重大创新成果破茧而出,印证着合肥不辱使命的责任和担当。亮丽成绩背后,是这座城市多年来的历史脉动,创新早已成为合肥最坚定的发展理念,最鲜明的城市气质。时序更迭,初心不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合肥奋楫扬帆、锚定目标再出发,矢志不渝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建设全球科创新枢纽,到二〇三五年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合肥力量”尽显一流实力


“人造太阳”是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而承载这一梦想的科技工程是ITER计划,由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30多个国家共同合作开展。

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重要单位之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了计划中的导体、校正场线圈、超导馈线、电源、诊断、总装等采购包的研制工作,占中国承担ITER采购包任务的绝大部分。

近日,一个好消息从法国ITER安装现场传来,“合肥造”ITER PF6线圈顺利通过最终验收测试,即将作为磁体系统中首个线圈安装至ITER主机中,为ITER计划2025年“首次放电”奠定重要基础。

“合肥造”ITER PF6线圈通过最终验收测试。

凭借在托卡马克装置上40多年的技术积累,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相关任务实现了100%国产化,并以优异的性能指标通过国际评估,交付进度和产品质量100%满足ITER要求,在ITER七方中位居前列,创造多项第一。

ITER计划尽显“合肥力量”,彰显的是创新高地日益强劲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近年来,合肥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4+11+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合肥国家实验室实现首批挂牌,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一批“国之重器”在科学星海中闪耀光芒,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量子显微、托珠单抗等国际领先的“硬核”科技成果均刻下了合肥烙印。

“九章”问世。

作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今的合肥,成为全国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基础科研能力位居全国第三,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跻身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正努力迈向国际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城市。

“十四五”期间,合肥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落实省科创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2020年12月9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厅里,科研人员在对装置进行升级改造。


“搭台”抢占创新制高点


“这款四驱四转向移动机器人底盘上应用的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系统与惯性导航系统,是我们自主开发的,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价格上比国外产品有优势。”

甄圣超,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也是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口中所说的,是一款为上海一家汽车设计公司量身定制的机器人产品,具有承载力强、运动精度高、越野性能好的特点,应用前景广泛。

成立于2015年的合动智能,是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它的成长,离不开合肥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

合工大智能院。

公司入驻合工大智能院第二年,不仅获得100万元项目经费资助,还依托合工大智能院引进了两名博士,校、院、企科研团队携手开发了4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2019年,合动智能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合动智能只是合工大智能院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作为我市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合工大智能院近5年来硕果累累,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了18个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投入近1.5亿元,启动了260余个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培育引入科技企业91家,其中由合肥工业大学科技成果直接落地转化46家,11家企业获国家高企认定。

合工大智能院研发中心。

搭建平台,抢占创新制高点。当前,合肥与大院大所共建合作平台26个,安徽创新馆建成使用,全市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星罗棋布,为原始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面向“十四五”,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科学等重大综合研究平台以及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筹建合肥科学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中国脑计划合肥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与大院大所大学合作,提升已有协同创新平台整体效能,力争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达50个。同时,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依托安徽创新馆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加快培育形成千亿级科技大市场。

安徽创新馆。


“科创+产业”和弦共振


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安家”合肥;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落户,打造中国新的电动汽车中心;维信诺六代柔性屏点亮投产,全球柔性屏版图迎来合肥力量;联宝电子跨入千亿俱乐部……2020年的合肥,产业发展捷报频传。

合肥联宝。

近年来,合肥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全力推进“科创+产业”和弦共振,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以产业裂变带动经济质变,“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入列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美丽蝶变。

京东方的引入堪称合肥“成功之作”,从无到有,实现了新型显示“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近几年又引入维信诺、视涯等龙头企业,向柔性显示、硅基微型显示领域进军。

2020年11月2日,在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拍摄的运用在车载系统上的AMOLED柔性显示屏。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壮大重点产业的同时,合肥也紧抓原始创新,注重孵化培育本土科技成果,通过资金、人才、市场等政策支持,培育先导产业。

窥一斑知全豹。在其他城市还没意识到量子产业的价值和前景时,合肥已走在了前面,完成了国际上首个规模化量子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具有核心价值的技术专利,拥有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国科量子等一批主营量子技术企业,量子关联企业达20余家。

2020年7月9日,国盾量子正式鸣锣上市,成为中国量子通信领域首家A股上市企业。

为将创新发展进行到底,合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梳理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12条重点产业链,每条都有一位市领导挂帅当“链长”,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链互动”下的合肥,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十四五”期间,合肥将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进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合肥建设,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2020年11月2日,在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拍摄的110英寸8K超高清显示屏。

推动科企走向“顶天立地”


2017年年底,“90后”段章领成立了合肥合工安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一系列扶持政策之下,公司日渐发展壮大。2020年,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仍然“圆满收官”:与世界500强取得合作,“全自动大块识别系统设备”订单成功通过验收;与其他企业合作,“矿井机车无人驾驶系统项目”继续推进……

去年,在合肥,与安驰智能一样收获满满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新企业。

“十三五”期间,我市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推动科技企业由“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全市平均每天净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十三五”初的0.8户提高到“十三五”末的2.2户。同时,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组建首批10家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市专利、技术合同交易等指标中企业占比已达七成以上。


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落户合肥项目签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面向“十四五”,合肥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链条,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户,涌现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2020年6月1日,在安徽光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高端摄像模组光学传感器。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城市实力的第一优势。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多年来,合肥始终围绕打造聚才的“磁场”、生活的“乐园”、成功的“福地”,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投入真情实感、真金白银,努力让各类人才在合肥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哈佛八剑客”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截至目前,全市制定并落实“人才政策20条”、“人才创新创业8条”、重点产业人才政策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在肥服务“两院”院士累计达135人,连续三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10位。发展环境好不好,企业的感受最为直接。吴丹是合肥中关村协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他介绍,以中关村协创园为例,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园区企业入驻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有50余家,汇聚了北科天绘、仓擎智能等一批智能网联产业核心零部件及系统集成企业,“这足以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合肥,愿意走向合肥。”

合肥中关村。

改革与创新从来相伴而生。“十三五”以来,合肥坚持“全市一盘棋”,聚力在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首轮“全创改”70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逐年高标准修订市自主创新政策,围绕科技项目、科技信用、资金管理等环节,构建形成了完善的创新政策制度体系,有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合肥持续推动开放合作,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成功加入并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努力在全球、全国创新网络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0年10月29日,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在肥启动。

“十四五”期间,合肥将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构建更加开放、便利、精准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力度,不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完善编制周转池、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构建更为高效的海外人才引进和国内人才境外交流服务网络,精准做好人才安居、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合肥国际人才城。

同时,完善创新生态体系。落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任务。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攻关项目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成用好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争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

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踏上新征程,合肥奋楫扬帆再出发,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综合合肥日报等)

往期精选

合肥市政府与顺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虞爱华:坚定不移扛起政治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凌云在合肥分会场出席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关于凤台路大润发店协查情况的通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